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学院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党的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创新党建领航 促进全面发展
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科学调整支部设置,配强党务工作人员,筑牢根基堡垒,创新党建领航,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激发党建活力。综合考虑党员人数、学科性质因素,及时有效的调整支部设置,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红色铸魂”一院一品特色党建品牌。围绕该品牌开展了湿地法普法教育、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论坛、组织党员观看爱国电影《万里归途》等活动。二是强化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围绕立德树人,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普通生态学》、《环境地学》、《湿地学》3门课程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三是建立教学科研平台,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湿地学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抓住重要机遇期,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甘肃黑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云南省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签订教学科研合作协议,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
以湿地生态学为龙头 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湿地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以湿地生态环境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学院现拥有湿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管理与利用3个生态学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2个传统优势本科专业,2021年成功申请获批全国首个湿地保护与恢复本科专业。
学院积极落实“人才强院”的理念,现有教职工31人,教授(研究员)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2名;二级教授1名,有云南省高原湿地科学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高原湿地生态学研究创新团队,云南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
学院依托国家高原湿地中心研究平台建设项目为基础,组建湿地与环境监测中心,成功申报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建成“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并投入运行。目前学院有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刘兴土院士工作站4个省部级平台,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立足云南高原湿地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湿地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和参与湿地专著10余部。由学院牵头申报的“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获批。云南省野外台站“滇池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批复建设。同时,2022年科技支撑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专项项目“高原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污染协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立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取得历史性突破,发表影响因子(IF)大于10.0以上环境生态学领域研究论文。
加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湄公河流域湿地研究及培训大学网络(WUN)”,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湿地国际(WI)”等组织开展合作。2019年成为国家林草局“湿地保护与修复国家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湿地研究中心副理事单位。“中国湿地保护协会高原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2022年11月12日,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论坛。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以专业综合评价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专业
以新农科、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突出湿地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锻炼和操作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湿地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毕业生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学院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云南省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2个专业评价为C,其中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排序为第一。以“双万”计划为契机,提升课程建设,获批学校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改项目5项,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二)以社会认可为导向,强化学风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强化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湿地青年,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同时以社会认可为导向,强化创业创新教育和考研动员。学院近5年学院就业落实率均超过80%,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显著提升,由2017年的5.4%提升至2022年的13.6%,就业与升学位列学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学院党委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勇担时代重任、不负灼灼韶华,奋力谱写新时代学院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