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党建引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建和教学科研双促进的理念,致力打造成为“党建引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现已形成四个特色:
一、以学科专业为特色,建立云南高校首家生态环境保护党建联盟
2019年5月,联合云南省10余家学会、企业等单位共同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党建联盟。按照共同目标、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理论学习、组织活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着力构建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互促共赢的党建工作共同体,为党建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创新开展了务实的探索。本项目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科协项目支持。
二、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义务,建立贫困儿童长期教育帮扶措施
自2019年开始,以教职工党员每月自愿交纳的特殊基金,对大关县天星镇安乐村2户建档立卡户的2名小学生开展长期的学业帮扶,计划帮扶至考入高等院校或初次就业。目前已先后帮扶7个学期,登门帮扶8人次。教育帮扶获得了县、镇、村的一致肯定和好评。教师党员马建刚参与大关县扶贫工作并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三、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建立党员先锋服务岗帮扶在校大学生
成立了党员先锋服务岗,全体教师党员进行轮班挂牌服务,开展面向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就业、心理、学习、科研创新等的咨询与辅导,近年来已服务和帮扶500余人次。
四、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和社会服务能力
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以“四有”好老师为要求,带领党员教师勇担“立德树人”重任。通过党建与科研互融互促,党建引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努力,引导党员教师强化专业技能,提升科研为国家和地方服务的能力,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人才培养和智慧贡献,5年来,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教师党员40多人次获得云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等上级和学校的荣誉称号。
以两个重点学科为龙头 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拥有“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2个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为云南省一流学科新学科培育计划建设学科,“生态学”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云南省高原A类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级为C,在硕士点单位中并列排名第2。目前,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土地资源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一类特色专业和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云南省一流专业。
积极落实“人才强院”的理念,通过外引内培,近5年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8人,拥有云岭高层次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岭名师、兴滇英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14人。
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云南省高校土壤侵蚀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山地农村生态环境演变与污染治理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平台,已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山地土地生产力水平保障、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修复、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控制、土壤及其生态修复、山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污染防治6大主要科研方向。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等纵向科研项目近80项,社会科技服务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0余万元。先后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他论文2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申请国家专利18项,获得行业标准2项,举办学术会议(报告)50余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余人次。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加强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五年来,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年招生规模本科生增至500人,研究生增至100人。
实验室条件充足,拥有云南省水土保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云南省硕士生导师团队,以及“国家林业局玉溪磨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等具有专业特色的长期实习基地16个。
主编参编教材17部,其中主编1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3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多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多项。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70余人次,获省级、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0余篇。
已形成以“五四爱国电影配音大赛”“绿色科技文化节”为龙头的系列活动,通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活动,斩获主题知识竞赛、“绿色的希望”大合唱等各类比赛一等奖。团委获得多次“五四红旗团委”,学生会屡次斩获校级“最具影响力学生会”和“优秀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获评校级志愿服务优秀组织。
(五)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学风建设、开拓就业市场、强化创业创新教育,近5年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超85%,2022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已达到93.02%,位列全校本科生学院第一,升学率稳步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达38.46%,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